“目前,全国大部分水弹性城市的试点建设规模,一般都只有二三十平方公里,而且过去的一年也只完成了几平方公里——这样小规模的建成区还没有办法解决整体城市的内涝问题。这也是前段时间部分海绵试点城市出现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
7月31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分院资源能源所所长、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家卓和记者说,但经过海绵城市改造完成的试点片区防治内涝效果很明显。
8月2日,在位于全国第一批水弹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江西省萍乡市滨河西路的金螺峰公园里,正在休闲纳凉的当地普通居民、67岁的退休工人张军平,用切身感受向记者证实了水弹性城市的“吸水效果”。
今年7月17、18日,江西萍乡市连续两日暴雨,平均降雨量79.8毫米,老城区内多条道路出现内涝积水。“可是雨一停,我们现在站的这个公园里,就一点积水都看不到了。”聊起不久前的那场大雨,张军平老人一再称赞,“这个‘海绵’还真是有用。”
据了解,金螺峰公园位于萍乡市老城区,“以前一下大雨,公园里很难正常行走,积水至少会淹没脚踝。而现在雨一停就能出来锻炼。”张军平说。
日前,迁安市政府与迁安市华控环境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水弹性城市PPP项目,至此,迁安水弹性城市建设取得又一阶段性成果。
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多雨袭击。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多省份局部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极端汛情,多个城市出现严重内涝。随着城市内涝问题的凸显,“水弹性城市”的概念正走进中国城市治涝的视野。根据国务院安排,到2020年,中国20%城市要达“水弹性城市”建设要求,目前30个城市正试点。去年,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启动首批16个城市试点,今年又新增14个城市
市政府公布《承德市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水弹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将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根本原则,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