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的主力装备就是M4“谢尔曼”中型坦克。然而在二战开始之前,美国陆军的坦克无论是设计还是制造水平都远远落后其他国家。在二战爆发后,生产线上还是大批铆接装甲的M3“格兰特/李”。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才意识到自己陆军现役的坦克,包括生产线上的,以及绘图板上的都是落伍产品。
根据欧洲战场的经验,1940年8月美国开始在M3“格兰特/李”的基础上,研制全新的中型坦克。1941年9月定型,命名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并开始建立生产线,甚至是全新的坦克厂批量生产这种坦克。
在这张当时坦克生产线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还有新的M3“格兰特/李”正在与M4“谢尔曼”一同生产,这是为了完成之前签订的合同。
M4“谢尔曼”最大的变化就是将M3“格兰特/李”的75mm主炮放到铸造炮塔中,而且炮塔尺寸很大,为日后升级留下了充足的冗余。
正是因为M4“谢尔曼”坦克,美国才在1942年初真正拥有了坦克工业的雏形。在1941年7月,美国才建成了第一座坦克工厂。
M4“谢尔曼”在美国10家工厂和加拿大1家工厂先后开工生产,考虑到各个企业的技术风格不同,只规定了外形尺寸、悬挂、炮塔等关键参数,以确保通用性,其余的细节部分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处理。
这是因为当时有些企业,如福特、克莱斯勒等,不仅要制造坦克还要生产大批汽车,根本无暇对生产工艺进行统一。于是各种型号的M4“谢尔曼”开下了生产线,尽管形制相同,但制造工艺有很大区别。大多数“谢尔曼”车体都是焊接的,但有少部分采用铸造工艺生产。
但是,这些“谢尔曼”的炮塔、舱盖、悬挂部分都可以通用,保证了重要零部件的通用性。尽管福特和克莱斯勒生产的“谢尔曼”坦克有很多不同,不过它们的炮塔可以互换使用。
很有特点的是M4“谢尔曼”坦克的发动机,采用了400马力的九气缸星型发动机。这是一种航空发动机,与坦克发动机相比同样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马力大等特点。由于美国航空业相对发达,所以采用这样的发动机属于正常操作。
当然,有部分“谢尔曼”配备了V形发动机,这些都是生产企业的重型卡车发动机。
在生产过程中,美军也在不断根据战场的反馈意见,对M4“谢尔曼”进行改进。这让本已经非常杂乱的型号,更加混乱。美军曾经表示,在一支部队里,很难找到两辆完全一样的“谢尔曼”。
正如这张宣传图说的那样,分布在20个州,130座城市内的700家企业,为美国陆军制造坦克和相关装备,这样的情况下,型号不混乱才有鬼。但是,在严格的工艺标准下,各种型号的“谢尔曼”又保证了较高的部件通用率,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个美国式的工业奇迹。